首页 > 健康 > 疾病 > 预防

避免感染禽流感

作者:  时间:2015-06-25
描述:接触禽类后切记要用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;儿童尤应避免与活禽接触。

    禽流感并不可怕可预防,完全可以通过严格的扑杀、消毒、隔离、预防得到有效的控制。

    建议一:不与活禽接触
   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很久,比如在禽的粪便中间,它能够存活105天,在羽毛中间能存活18天,所以接触病禽的人感染的机会要大的多。禽类粪便很可能是禽流感传播的途径之一,专家建议:接触禽类后切记要用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;儿童尤应避免与活禽接触。

    建议二:注重日常消毒
    禽流感病毒对烧碱、醛类、氧化剂类、氯制剂类、双季胺盐类等消毒剂、高温及紫外线的很敏感。在56摄氏度时加热30分钟,60摄氏度时加热10分钟,70摄氏度时加热数分钟,阳光直射40到48小时以内,均可杀死禽流感病毒。
市民养鸽、养鸟者,必须加强对鸽舍、鸟笼的消毒。遛鸟和喂鸟后必需用消毒肥皂洗手。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摸过鸡蛋或者生冷禽类制品后勤洗手的习惯。

    建议三:重视疾病预防
    由于目前对人预防禽流感还没有有效疫苗,而冬春季节又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,所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非常重要。
市民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,多休息,避免过度劳累;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场所;注意个人卫生,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。市民出现流感症状,无需紧张,但应及时就医,对原因不明的肺炎患者必须进行禽流感排查。

    建议四:不去疫区旅游
    旅游者应当避免去暴发禽流感的地区。因为目前仍未找到禽流感的病毒源,也不知病毒的真正传播途径以及会否由禽畜传给人类,或者再由人传人。

    综合预防禽流感
    控制传染源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共同合作,开展人间和禽类H5N1疫情监测。两种监测相应协同,互通情报。一旦发现禽类或其它动物感染H5N1病毒,应按照《动物检疫法》有关规定,就地销毁,对疫源地进行封锁,并彻底灭杀消毒,对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隔离。

    猪禽不能混养由于哺乳动物可以成为禽流感的中间宿主,为了减少交叉感染引起病毒基因重组形成对人威胁的新的流感毒株,猪、禽不得混养,旱禽与水禽不得混养。

    没有证据表明仅仅食用禽肉就会感染禽流感,只有跟活的(或死的)染病禽类直接接触才有可能被感染。禽流感病毒怕热不怕冷,病毒在70摄氏度时两分钟内就可以死亡,禽肉煮熟煮透后,病毒可被完全杀死。市民吃鸡肉、鹅肉、鸭肉等禽肉时一定要煮熟后食用,千万不能吃半生不熟的;煎鸡蛋一定要煎透,避免蛋黄不熟;建议市民最近先别吃白斩鸡等不熟的食物。

    一般群众只要不接触带病禽类,在厨房中将生熟分开,不吃生食物或半熟食物,尤其是不熟的动物血液制品,就是安全的。

    禽流感特别容易袭击孩子、老人和体质较弱的人群,勤洗手,室内常开窗通风,加强体育锻炼。

    禽流感有哪些常见症状?

    禽流感的症状依感染禽类的品种、年龄、性别、并发感染程度、病毒毒力和环境因素等而有所不同,主要表现为呼吸道、消化道、生殖系统或神经系统的异常。

    常见症状有,病鸡精神沉郁,饲料消耗量减少,消瘦;母鸡的就巢性增强,产蛋量下降;轻度直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,包括咳嗽、打喷嚏和大量流泪;头部和脸部水肿,神经紊乱和腹泻。 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。有时疾病暴发很迅速,在没有明显症状时就已发现鸡死亡。

    另外,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,取决于禽类种别和毒株以及年龄、环境和并发感染等,通常情况为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。在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,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%。禽流感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,其长短与病毒的致病性、感染病毒的剂量、感染途径和被感染禽的品种有关。

    禽流感的特性:病毒能迅速变异

    该种病毒能够吸收重组其他病毒的遗传物质、迅速变异。一旦变异病毒传播到人身上,与人类普通流感病毒相结合,就会成为一种新型流感病毒。人类对新病毒不具备任何免疫力。可在体内存活10天

    该病毒的分离株也同样具有高致病性。家禽在感染H5N1病毒后即使幸存下来也有传染性,至少在10天内病毒都会在家禽体内存活,通过排泄物等进一步感染其他家禽或候鸟。

从手机浏览器访问《生活宝典》

站内搜索
  • 禽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
  • 禽流感的常见症状
  • 70℃时禽流感病毒失去活性
  • 禽流感预防常识
  • 禽流感防治常识
  • 微商帮
    世界网站大全
    老年人运动可能会导致丧命
    老年人运动可能会导致
    热水浴,温水浴,不同水温具有不同保健效果
    热水浴,温水浴,不同水温
    孝顺儿女害死老头儿,快别再给父母买羽绒服和羊毛衫了
    孝顺儿女害死老头儿,快
    “耳水不平衡”时容易发生晕厥,“耳水”从哪里来呢?
    “耳水不平衡”时容易